本文目錄一覽:
- 1、灞橋的歷史典故
- 2、灞河歷史沿革
- 3,、長安八水灞河
- 4,、介紹一下陜西西安的“灞橋”
- 5、灞橋區(qū)歷史典故
灞橋的歷史典故
1,、灞橋的歷史典故:漢時灞橋上設有稽查亭,,檢查來往行人。一夜,,被“貶為庶人”的大將軍李廣獵歸路過此橋,,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攔住不準過去。李廣的隨行人員說:“這是原李將軍,?!卞绷晡静⑽促I賬:“今將軍也不得夜行,還說什么原將軍,!”李廣無奈,,只得在橋頭的稽查亭過了一夜。
2,、灞橋,,位于西安東郊,跨越灞河,,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,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春秋時期秦穆公為稱霸西戎,,將滋水改名為灞水,,并修建了橋,故稱“灞橋”,。此后,,灞橋歷經多次廢毀與重建,最終在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由陜西巡撫畢沅重修,,但規(guī)模已非昔日,。
3、據(jù)《唐詩紀事》記載:“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,,行至灞橋,,問隨從曰:‘此橋為何稱情盡橋?’隨從道:‘因送別到此為止點,,故稱之情盡橋,?!禾沼懈邢e之情:‘從來只有情難盡,何事名為情盡橋,,自此改名為折柳,,任它離恨一條條?!边@就是膾炙人口的《折柳橋》,。
灞河歷史沿革
灞河源頭位于藍田縣灞源鎮(zhèn),源自秦嶺北坡的灞源,,流經灞橋區(qū)和未央區(qū),,最終在高陵縣匯入渭河,古時名為滋水,。秦穆公時期,,因爭霸西戎,霸水之名由此而來,。秦漢時期,,灞橋作為交通要道,連接著西安東側的重要交通線,,是關中的重要通道,。
西安國際港務區(qū)位于西安市主城區(qū)東北部的灞渭三角洲,浐河,、灞河,、涇河、渭河四水聚港,。西安國際港務區(qū)區(qū)位優(yōu)勢明顯,,骨干路網與西安三環(huán)路、繞城高速無縫對接,,距離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8公里,,西安高鐵站7公里,距西安行政中心僅15分鐘車程,。
西安地區(qū)是中華民族文化發(fā)祥地之一,。據(jù)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猿人在市轄區(qū)內灞河兩岸生活,;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村落半坡遺址坐落在市內浐河東岸,;傳說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黃陵縣。
霸陵鄉(xiāng)位于灞橋區(qū)中南部,,白鹿原東崖下,、灞河西岸。1955年劃歸灞橋區(qū),1956年為毛西鄉(xiāng),,1961年改公社,,1984年改為鄉(xiāng),1988年更名為霸陵鄉(xiāng),。
長安八水灞河
八水繞長安的八水指的是渭,、涇、灃,、澇,、潏、滈,、浐、灞八條河流,,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,,均屬黃河水系。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《上林賦》中寫道“蕩蕩乎八川分流,,相背而異態(tài)”,,描寫了漢代長安上林苑的巨麗之美,以后就有了“八水繞長安”的描述,。
灞河 發(fā)源于藍田縣灞源鎮(zhèn),,全長109公里,灞河流域內農業(yè)發(fā)達,,灌溉歷史悠久,。八水繞長安是指漢朝的都城長安周圍流過的八條河流。這八條河分別是渭水,、涇水,、灃水、灞水,、滈水,、浐水、渠水和濼水,。
位于陜西省藍田縣的灞源鄉(xiāng),,滋水河發(fā)其源,歷史上曾因秦穆公的霸業(yè)而被更名為灞河,。它與浐河相匯,,共同注入渭河,全程長達109公里,。這條河流猶如一條紐帶,,穿越西安東部,對于東西方向的交通具有重要意義,歷來是重要的交通要道,。唐朝時期,,灞河畔設有驛站,成為了古代親友送別的熱門地點,。
八水指的是渭,、涇、灃,、澇,、潏、滈,、浐,、灞八條河流,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,,均屬黃河水系,。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《上林賦》中寫道“蕩蕩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異態(tài)”,,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,,以后就有了“八水繞長安”的描述。 八水之中,,渭河匯入黃河,,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。
介紹一下陜西西安的“灞橋”
灞橋,,曾用名情盡橋,、斷腸橋、銷魂橋,,是中國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(qū)境內的一座歷史悠久,、享有盛譽的古橋,位于灞河水道之上,,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,,曾是西安東行的主要通道。這座橋梁見證了無數(shù)過往行人的匆匆腳步,,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,。
西安事變的灞橋是西安市城東的古橋。春秋時期,,秦穆公稱霸西戎,,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橋,故稱“灞橋”,。灞橋的修建從古至今,。灞橋簡介 春秋時期,,秦穆公稱霸西戎,將滋水改為灞水,,并修“灞橋”,。王莽地皇三年(22年),灞橋水災,,王莽認為不是吉兆,,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。
灞橋是我國最早創(chuàng)建的橋梁灞橋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區(qū)灞橋鎮(zhèn),,距西安市區(qū)約10 公里,。灞橋架于灞河之上,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雄偉的一座名橋,。灞橋歷來是西安東部的門戶和天然屏障,。周代的鎬京要與關東聯(lián)系必經此地。當時“以木置橋”,,并用了康王時的“喬梓”的典故,,名曰橋梓。橋址在今橋梓口村,。
**地理位置**:灞橋區(qū)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部,是西安市的一個重要行政區(qū),。該區(qū)域東與臨潼區(qū),、藍田縣接壤,南與長安區(qū)為鄰,,西與雁塔區(qū),、新城區(qū)、未央區(qū)相連,,北與高陵區(qū)為界 **歷史沿革**:灞橋的名字來源于古老的灞橋遺址,,這座橋梁曾是隋代至元代時期的重點建筑。
灞橋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(qū)東部,,地處灞河之上,,北起柳亭路和灞河東路交叉口,向南跨越灞河水道,,直至柳亭路,、柳雪族塌路和灞柳西路的交匯處。該橋西側與隴海鐵路平行,,橋畔不遠處即為隴海鐵路的灞橋站,,東側與灞河橋并列。作為西安市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,,灞橋曾是西安東向出行的關鍵通道,。
灞橋區(qū)歷史典故
灞橋,位于西安東郊,跨越灞河,,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道,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春秋時期秦穆公為稱霸西戎,,將滋水改名為灞水,,并修建了橋,故稱“灞橋”,。此后,,灞橋歷經多次廢毀與重建,最終在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由陜西巡撫畢沅重修,,但規(guī)模已非昔日,。
灞橋是我國最早創(chuàng)建的橋梁灞橋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區(qū)灞橋鎮(zhèn),距西安市區(qū)約10 公里,。灞橋架于灞河之上,,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雄偉的一座名橋。灞橋歷來是西安東部的門戶和天然屏障,。周代的鎬京要與關東聯(lián)系必經此地,。當時“以木置橋”,并用了康王時的“喬梓”的典故,,名曰橋梓,。橋址在今橋梓口村。
唐代西安的灞陵橋,,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,,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,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(如今,,在去往西安的必經之橋-灞橋,,依然聳立在灞河之上,不知是否在灞陵橋原址建成的,,也不知那兒是否有柳樹掩映,?),后世就把“灞橋折柳”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,。
據(jù)《開元遺事》記載:“霸陵有橋,,來迎去送,至此黯然,,故人呼為銷魂橋,。”唐詩人李白《憶秦娥》詩中就有“年年柳色,,灞橋傷別”之句,。歷宋,、元各代,橋屢有修葺,。元代橋80余步,,15孔。后因灞水東徙,,橋移今址,。
關于灞橋的歷史典故 典故: 王莽地皇三年(22年),灞橋水災,,王莽認為不是吉兆,,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。 以后在宋,、明,、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,到清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,,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,,但橋已非過去規(guī)模。直到清道光十四年(1834年)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,。